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而闻名。这里山川秀美,底蕴深厚,吸引众多游客到访。
2024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23所学校继续得到龙先生的定向支持,开启《去远方》课程和项目,同时也是“红河孩子去远方”研学旅行项目开启的第四年,孩子们将心中的远方一点点描绘在纸上,在课堂中,和同伴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制定研学方案,孩子们通过《去远方》课程,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最终有12支去远方小队,踏上远方的道路,追寻自己的梦想。
夏日茂盛葱郁,秋季结果收获,启程远方的路上,孩子们带回了满满的收获与回忆,下面让我们随着这些研学旅行的回忆,欣赏孩子们成长的颗颗硕果,共同感受这段去远方“成长之旅”。
2024年暑假,逐影破浪队成员们踏上了前往重庆的研学旅程。小组成员们怀揣着好奇心与求知欲,开启了一次关于“立体城市”的探索之旅。从重庆的地形地貌到独特的立体建筑,从山城的交通体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逐影破浪队带着疑问而来,带着收获而归。这次旅程,不仅是一场知识的探索,更是一场心灵的旅行。
走进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队员们通过沙盘模型直观地看到,重庆的建筑布局与山地地形紧密结合,高楼也是在山地中依地势而建,错落有致。小队成员们还走访了洪崖洞、重庆大剧院、李子坝轻轨等地标建筑,进一步地感受重庆的复杂的地形与其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立”的特点。在走访中,小队成员还观察到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保留着重庆老城区的建筑风貌,老街小巷间的吊脚楼、石阶巷道与周边的现代高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新旧交融的城市景观不仅保留了重庆的历史记忆,也为现代建筑增添了文化深度。
重庆的交通系统与立体建筑完美融合,形成了立体化、多维度的交通网络。在解放碑地区,道路交错密布,立交桥和轨道交通在空中与地面交汇,层次分明。李子坝轻轨站的“穿楼”设计不仅让建筑成为交通的一部分,还快速缩短了居民的出行时间。此外,重庆独特的“八层公交车”现象也是立体城市特征的生动体现。
通过与老居民的交流,队员们了解到这些立体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老人们讲述了过去在山坡间攀爬的记忆和如今乘坐轻轨穿楼而过的便捷。这些交流让队员们感受到重庆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孩子们也因此积极地延展思考怎么样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立体建筑资源。希望未来的城市规划更多地考虑建筑与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融合,既延续建筑的历史记忆,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逐影破浪队的重庆之行不仅帮他们进一步探索了重庆被称为“立体城市”的原因,也让他们深深感受了这座城市背后的文化厚度和发展智慧。通过研学,队员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培养了探索精神。重庆,这座立体城市,成为了他们成长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成为了珍贵的回忆。
“梯田锦鲤队”带着满腔好奇与探究之心,踏上了西安,深入挖掘兵马俑背后的历史故事,学习怎么样用现代媒体传播这一古老文化遗产的魅力。
这些问题都等待着成员们一一解答。通过对历史人文的探索、当地考验查证和深入交流,他们逐渐拼凑起了那段隐藏在泥土和时间中的历史,理解了这一壮丽文化遗产背后的深意。
走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幅幅古老而庄严的历史画卷在孩子们面前展开。成员们了解到,这些陶俑与陶马按照古代军阵的方式排列整齐,气势恢宏,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印象非常深刻:“十块金砖抵不上一块秦砖。”那段历史的沉重与厚重,印刻在每一块秦砖、每一个陶俑上。在这里,孩子们亲自体验了兵马俑制作的部分工序,感受古代工匠精雕细琢的精神。他们小心翼翼地在黏土上塑形,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对古代技艺的敬畏。虽然无法与历史上的精美陶俑相比,但这次体验让孩子们更加理解了秦朝工匠的智慧和辛勤付出。
除了考察兵马俑,孩子们还进一步探索了西安其他历史背景和文化遗址,如半坡博物馆、华清宫和西安博物馆。队员们在参访过程中也了解到兵马俑出土时的艰辛和后续保护的挑战。除了探访古迹,成员们还走访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学习现代媒体技术与电影制作流程。他们也了解到通过视频和纪录片,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兵马俑背后的故事。这也启发了他们去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名媒体工作者,可以如何通过影像和文字,讲述和传播兵马俑的历史与价值,让更多人感受到这座“地下军团”所蕴藏的文化力量。
这段西安之旅,是梯田锦鲤队成长中的美好回忆,也是一次重要磨炼。穿梭在古老的文化遗产与现代化的城市之间,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可能。在这段旅程中,他们不仅对兵马俑的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用现代媒体传播文化故事。这次研学让孩子们的眼界变得更开阔,思维灵活性更好,梦想也变得更清晰。希望孩子们带着这份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继续满怀期待探索世界,书写属于自身个人的精彩人生篇章。
研学开始前,萌鸡小队的成员们就热情参加课堂学习,储备知识。利用互联网上的视频、图片等多种资料,孩子们对景德镇陶瓷的历史脉络、制作流程与工艺以及不一样陶瓷的特点都有了初步了解。每个孩子都对景德镇充满期待,心中默默思索:“景德镇陶瓷的起源是什么?现代陶瓷又该如何创新与发展?”dao这样一些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抵达景德镇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奔赴陶瓷博物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穿梭于展厅之间,欣赏着从古至今的各类陶瓷珍品,目不暇接。特别是看到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明代的斗彩瓷时,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赞叹之情。孩子们还前往皇窑古窑遗址,这里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他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古代的窑炉与作坊,看到工匠们如何拉坯、施釉、烧制,了解陶瓷的传统制作流程与工艺。在古窑遗址的参观中,孩子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仿佛自己穿越回了那个制陶盛行的年代。
最令人期待的环节,莫过于在陶艺工作室的陶瓷制作体验。在专业陶艺师傅的指导下,孩子们亲身体验,从揉泥、拉坯到绘画,感受陶瓷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孩子们在泥土中寻找灵感,创造出属于自身个人的陶瓷作品,他们不仅学习了基础的陶瓷制作技能,还体会了创造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景德镇看到的现代陶瓷作品中,孩子们发现了许多创新元素。有的作品融入了科技,有的作品则结合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这些创新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孩子们也了解到,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许多挑战。环保问题、技术传承等都仍待解决,进一步地感受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通过研学,孩子们了解到陶瓷的历史脉络与制作流程与工艺,掌握基本的陶瓷制作技能,体会了劳动的价值和智慧,深深体会和理解了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的意义。在孩子们心中,这次研学之旅将成为一段珍贵的记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旅途中不断追寻梦想与知识。
在这一场充满体验与学习的研学之旅中,菌希队走进了川剧的世界,去探寻这门艺术背后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川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如何的?”“川剧有哪些表演形式?又有咋样的艺术特点?”“川剧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是什么?”当今社会人们对川剧的看法是什么?”接下来随着孩子们的探索与发现,一起寻找答案,共同感受川剧的独特魅力。
在老师的带领下,菌希队前往川剧博物馆和剧场,开展实地研学。在博物馆中,各式各样的川剧道具和表演服饰让孩子们大开眼界。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帮助学生们梳理了川剧从古至今的演变,了解了青衣、花旦等不一样的角色的特点。在剧场里,孩子们观看了精彩的川剧表演,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变脸,都是演员们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深入探索川剧艺术的过程中,菌希队的成员们也关注到川剧在现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通过采访川剧演员,孩子们得知很多著名的戏曲家和表演家通过改革、创新和提高表演水平,使得川剧得以持续不断的发展和繁荣。“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孩子们在交流中认识到,只有将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使川剧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
当然,传承离不开记录和传播。孩子们牢记“小小宣传员”任务,研学时认真记录与思考,休息时一起整理制作川剧立体书,把研学问题的探究与发现都悉数填充,想为川剧的传承传播出一份小队成员自己的力量。展开立体书,研学时那些快乐、发现、回忆,慢慢的浮现在眼前。
此次川剧研学之旅,菌希队在文化的海洋中徜徉,也在实践的土壤中扎根。通过进一步探索川剧的历史与文化,观看川剧与采访川剧演员,孩子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宽,思维得到了激荡,心中也种下了探索与创造的种子。期待孩子们在未来的旅途中,发现更多的文化奇迹,为川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学探索之旅已落下帷幕,孩子们追寻立体城市的奥秘,沉浸兵马俑历史的肃穆庄严,发现瓷器的创新发展,醉心于川剧魅力。每一处发现,每一次学习,都化作一粒粒珍贵的种子,深植于孩子们的心田,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我们满怀憧憬,期待孩子们能用更开阔的眼界,更宽广的胸怀拥抱这样一个世界,用无畏的勇气,更有自信地追逐自己的梦想,见证并创造一个个美好的时刻,书写未来篇章。
自2021年起,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龙先生的支持下,开启“红河孩子去远方”研学旅行项目,孩子们4-6人组成一个小队,在课堂上认识远方,描绘他们最想去的城市,学习外出研学必备的能力。四年来,红河州44支去远方小队的230余名孩子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学习方式,体验了人生第一次的研学之旅。